提要:从昔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如今坐拥三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近千亿的“大户”,东旭集团20年来的蝶变正是一段颇具代表性的民族企业成长故事。 1997年成立的东旭,天生就带着一种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的基因。 90年代的中国,国企改革大破大立,民族制造业崛起,无数民营企业顺势而上,东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崭露头角的。 二十年间,又有许多企业沉寂在大浪淘沙中,成功者永远是少数,而东旭便是其中之一。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蝶变成一家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近200家全资及控股公司的大型集团公司,资产规模近千亿,在我国民族制造业大军中分外抢眼。 这一成长传奇,得益于东旭与生俱来的“气质”:这是一个始终紧扣时代脉搏的企业,一个深耕技术创新的企业,一个坚守实业为基石的企业,一个不断谋新思变的企业。 光电先锋 坚守匠心 光电产业是东旭集团的主业,也是昔日公司白手起家的根基。上世纪90年代初,从攻克一块小小的“玻壳”技术开始,东旭就走上了一条依靠自主研发来征服市场的道路。 玻壳是CRT彩电显像管的关键零部件,但在90年代初该技术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成本居高不下。正是嗅到了这一商机,东旭创始人李兆廷开始带领几个人的技术攻关团队,从一个小零件做起,逐步拓展到整条生产线的设计、制造与技术服务,很快就打开了国内玻壳市场。东旭也由此迅速成长为当时国内最大的CRT装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可以说,东旭的起家离不开掌舵者的战略眼光和卓越远见。几年后,由于光电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加之同行业竞争加剧,2004年,李兆廷又做出了一个改变公司轨迹的重要决定——向清晰度更高的平板显示转型。 事实也证明,当时忧患下的“快人一步”,让东旭成为了平板显示行业的“先锋”和“领头羊”。2010年5月,东旭建成国内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实现了玻璃基板真正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 “玻璃基板的‘逆袭’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以来国外技术生产玻璃基板的历史,打出了国威,为整个平板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解锁。”行业分析人士曾给出如此评价。当时的数据显示,随着国产基板的发展,国外产品利润降幅达200%以上。以一台普通的50寸液晶显示电视机为例,价格从2万元直降至5000元。 2016年初,旗下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又启动了第8.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再次打破了国际巨头对高世基板代线的垄断,基本实现了玻璃基板全世代的覆盖。目前,东旭仍然雄踞国内最大的玻璃基板生产商,全球名列第四。 多次打破国际垄断、破解行业技术难题的背后,是东旭人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技术攻关,也是东旭人对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执着。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诠释,“工匠精神”就是最好的体现。 现如今,东旭集团上下仍然重视专利、重视产学研、重视研发人才,从未停下在技术和产品上精益求精的步伐。集团获评“2016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已累计申请专利1500件左右,傲然成为国内光电显示材料领域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 果敢上市 落子全国 起初,平板显示产业技术壁垒强,投入资金大,作为一个赤手空拳的民营企业,如何解决生产线建设资金、实现更快速的产品升级一直困扰着东旭。 在筹建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的时候,公司融资部门的员工每天要打出去几百个电话,却屡屡碰壁,从银行贷款收效甚微,很少有银行信任这家刚起步的民营企业,更何况又是如此庞大的产业投资。 “这就好像明明怀中抱了一只金鸡,却无法让它下出金蛋。”李兆廷这样形容那时候的处境。 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似乎是东旭当时最正确的选择。果断确定上市之后,东旭的战略布局也从石家庄走向了全国,也正是在资本市场的沃土里,东旭开始实现弯道超车,远超竞争对手,从单一的制造业企业发展成为资产规模近千亿的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 2012年,东旭控股河北老牌上市公司“宝石A”(现更名为东旭光电)。2013年,东旭光电启动第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的建设,使得东旭光电旗下的芜湖基地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第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基地,与5代线形成了国产玻璃基板产业集群雏形,这使东旭集团的显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打造全球领先的光电显示材料生产商”目标指引下,东旭更加专注于整个产业上下游的整合与转型升级,不仅顺利启动了我国唯一在产的“浮法”工艺的高铝盖板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还先后投资了69.5亿元福州8.5代线项目、30亿元昆山彩色滤光片项目、20亿元无锡偏光片项目,产业上下游纵向布局及横向联动不断深化。这不仅有助于整个平板显示产业链的完善,而且还将大幅推进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国产化进程,进一步保障国家产业安全。 短短四年间,曾经的ST宝石A不仅起死回生,还荣登福布斯2014中国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排行榜,位列第二名。截至2016年9月,东旭光电总资产达393.42亿元,市值近800亿元。2016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01亿元,净利润12.40亿元。 截止目前,东旭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均盈利,并持续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收益,与此同时,全员持股计划、股权激励手段也大大提升了企业员工积极性。以投资价值为抓手,在市场上迅速聚集充沛资金,这无疑对实体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大助益。 谋新思变 实力拓域 有了资本的保驾护航,东旭谋新不停,创新思变,开疆拓域,多元布局。蓝宝石、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石墨烯等项目接二连三地上马,实现了东旭产业链的纵向布局及横向联动。 在东旭集团的整盘大棋中,抢滩石墨烯产业是近两年落下的重要一子。 2016年9月,由东旭研制成功的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烯王”在上海正式发售。该产品性能优异,可实现15分钟内快速充电,并具有卓越的高低温性能和超长的使用寿命。 “烯王”的问世意味着石墨烯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市场为之惊喜,据悉,在“烯王”上市预定当天,中外客户的抢定量就达到了45175台,东旭光电的股价保持稳定增长。 事实上,东旭酝酿石墨烯产业已有三年时间。期间,东旭光电以产业基金、投资并购等方式整合了全国乃至世界上优秀的专家技术团队和产品资源,形成了以“碳源汇谷”和“旭碳新材”为代表的两大产业化平台,以“东旭华清”为代表的投资平台,发起成立了多只石墨烯产业基金对优秀项目进行投资,现在的东旭光电早已经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和投资领军企业。 在技术研发上,东旭光电还走出国门,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ICN2)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推动石墨烯技术研发以及石墨烯技术在光电、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领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并共同协作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立石墨烯研究应用中心(GRACE)。 除此之外,偏光片是东旭又一次新的产业机遇。2016年11月,东旭光电下属子公司旭友电子材料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这是当时中日两国在光电核心原材料偏光片领域最大的合资项目之一,标志着长期受日韩垄断的高端显示材料——偏光片终于实现了国产化,也使得东旭从此拥有了一个年产值达30亿元的偏光片产业。 对于此次合作,李兆廷颇为自豪,“作为中方,东旭控股旭友电子,这在中日合资史上是极其少见的,这体现了日方对东旭的高度认可与尊重,也折射出中国企业日渐强大的国际地位。”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清洁和安全能源需求的日益提升,东旭又将目光放在了新能源上,开始着手落实长久以来的“蓝天梦”,在全国多个地区布局光伏发电业务。虽然期间也经历了光伏寒冬和行业洗牌,但东旭凭借实力最终脱颖而出,目前已跻身国内新能源企业第一梯队。 产融双驱 反哺实业 “实业为本、金融为辅”的模式成就了许多全球知名企业的基业长青,诸如美国通用电器(GE)、零售巨头沃尔玛、日本三菱集团等等。国内也有很多实业企业有志于兴办金融业务,东旭也不例外。 从光电显示到新材料、新能源,再延伸到其他产业,东旭切入的都是典型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如果没有资本“粮草”的持续供应,单靠赤手空拳无法实现产业向更高层次做大做强。产业资本的高效配置和运转是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产融结合”是一条必由之路。 循着这一模式,东旭开始在多年深耕产业的基础上,利用深厚的资源储备,不断向金融投资领域布局: 2014年12月28日,东旭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设立了西藏金融租赁公司。截止目前,公司资产规模突破230亿元。2015年6月30日,东旭集团投资设立的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开业,这家公司不仅能为东旭提供自身的融资便利、提高应收账款水平,还为东旭集团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动提供了资金保障。 2017年1月22日,东旭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帮助集团公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搭建资金风险监控平台,统一资金融通和调配,为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助力东旭的“产业梦”。 截止目前,东旭集团金融产业已经涵盖财务公司、私募基金、金融租赁、商业保理等多项业务,业务遍及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西藏、宁夏等多个城市。 此外,东旭集团还为产业合作伙伴提供“量身定做”的创新性资金解决方案,共享产业金融利润,实现共赢多赢,促进整个产业的生态繁荣,同时这也是东旭“产业报国”的精神体现。 在东旭几次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金融工具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成为了撬动企业跨越提升的战略支点,它们相互渗透和融合,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大活力。 如今放眼国内,实体经济在经历着一场并不轻松的洗礼。坚守实业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作为一家产业为本的大型集团,通过自身办金融,为产业引入活水,反哺实业,东旭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融结合、振兴实体经济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 当前,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实体经济领域发生,只有具备技术积累、创新力和开拓能力的企业才能从中突围。东旭正是这样一种企业,它能从容应对大环境的百变考验,能抓住每次产业转型带来的成长契机,亦能另辟蹊径走创新之路。 二十年,沉淀了东旭品牌的厚度,更磨砺了东旭前行的壮志。且看,秉承着“大国工匠”的制造业精神和创新开拓的冒险家精神,东旭集团撰写的故事正在延续。 原标题:深耕二十载 谋新再出发——一家千亿企业的蝶变成长史 (责任编辑:) |